首页 放生来源 佛经大全 放生流程 佛法僧宝 放生回向 佛教故事 放生的好 佛教修行 放生功德

佛法僧宝

变世界:明勇法师的善行之旅与成就

来源:http://www.surpang.com 作者:智慧放生官网 发布时间:2024-04-19
摘要:烦恼的大小、杂念的厚薄,会影响一个人行善的程度。为了利益众生,我们不仅要对人行善,也要对其他众生行善。从佛教的角度看,行善的对象不仅是人,还有其他众生。,即不执着

行善最快乐,从我做起

明勇法师

(2010年7月22日,文殊阁)我们夏令营的主题是 "行善的快乐"。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做一些善事,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,或者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些善事。但是,我们能体会到行善的快乐吗?他们认识到行善的快乐了吗?他们是否认为行善只是付出?他们认为行善会失去什么吗?今天下午,我们将讨论行善的快乐。共有六个分主题:

I. 什么是善

相信大家都有过行善的经历,对 "善 "也有一定的理解。但是,每个人的经历不同,视野不同,对 "善 "的理解不同,谈 "善 "的方式也不同。阅历越丰富、视野越开阔、看问题越宽广的人,行善的成功率就越高;如果看问题没有那么远,就可能只关注当前的小利益,而无法顾及行善的长远利益。社会提倡行善,各大宗教也宣传行善。出发点不同,角度不同,解读不同,行善的方式不同,要达到的目的恐怕也不同。既然是 "善",应该说都是对人有益的。这个 "利",说得更全面一些,不仅是利人,还应该包括自己和他人,共同受益,这样这个 "善 "才更完整,也更容易做得长久。从这个角度看,这种利益可以分为三种:暂时的利益、长期的利益和根本的利益。佛教将这三种利益分别称为 "现世利益"、"后世利益 "和 "究竟利益"。暂时的利益,即 "当下的利益",也就是眼前的利益,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。长远利益谁能行善?

可以说,任何愿意行善的人都可以行善。但是,每个人行善的能力不同,行善的程度也不同。有的人虽然有行善的愿望,但未必能长期行善,只能暂时行善。如果想长期行善,终生行善,没有一颗善良平和的心,没有相应的智慧指导,恐怕很难实现。有一定修为的人行善,可以终生行善,帮助他人。菩萨行善,一生行善,善度众生。菩萨是无私的,是有大智慧的,有了大智慧就能修成圆满的善行,帮助众生,利益众生。其实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行善的愿望,只是行善的能力不同,所能达到的善的程度也不同。

行善的障碍

每个人在行善时都会遇到障碍,概括起来不外乎心中的烦恼。凡是有烦恼的人,都不屑于去认识他人的需要,也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。因此,有了烦恼,就很难实现善行。

所谓烦恼,就是杂念。我们每个人,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烦心事,这些烦心事有大有小,有快乐的,也有痛苦的,每个人都习以为常,不会把它们当成一种痛苦。人们普遍习惯了有烦心事的状态。但是,如果杂念发展到非常强烈的程度,发展到难以制服的程度,那就是苦。你无法关心自己的痛苦,更无法帮助他人。然而,这种相对强烈的杂念是由细小的杂念发展而来的,而细小的杂念如果不小心降伏,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到难以降伏的程度,就会因此而受苦。对于菩萨来说,小杂念就是苦。菩萨的心非常细,能够觉察到细小的杂念,细小的杂念也是苦。对于每一个想行善的人来说,杂念或烦恼都是障碍。烦恼的大小、杂念的厚薄,会影响一个人行善的程度。如果按照杂念的粗细来分类,我们可以分为粗杂念和细杂念。粗重的杂念,比如恶念,如果有害人的恶念,那么善念就不会生起;细微的烦恼、细微的杂念,比如潜意识里的自私和自我意识,如果是这样,即使有善念,也不圆满行善的障碍是分心。分心的根源是什么?我们为什么会分心?我们之所以会分心,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污垢的种子。过去,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、形形色色的事、形形色色的环境、形形色色的外境,在这些外境中,我们或喜或忧地动了心念,就这样,通过动心,我们产生了污垢的种子。当这颗种子以后遇到相应的境界时,它就会再次作用并显现出来,也就是说,这颗种子是活跃的,也就是杂念。有时人在安静的时候,也会有各种杂念,这也是过去积累的污垢种子的现行。污秽种子的存在会干扰我们当下正在做的事情。

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污秽种子的产生和实现。假设我们喜欢自己的酒杯,它非常精致漂亮。然后它不小心被打碎了,让你烦恼不已。这件事过去了。许多年后,这件事被彻底遗忘,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。有一天,你和家人去商店买杯子,你的家人可能对杯子有自己的偏好,他选择了这个杯子,而你可能选择了另一个杯子。这就与家人产生了意见分歧,如果他们都比较坚持,就会产生小冲突。你认为自己的意见很重要,是 "你 "的意见。如果这时有人问你:"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?" 如果你是一个修行者,在这个问题下,也许你真的会反观自己,也许你会突然想起:你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,其实是你喜欢过去的那个杯子,这个杯子和过去的杯子有相似之处,是过去杯子的印记影响了你,如果没有过去的这件事,也许今天你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。如果你这样认识它,你就不会执着于它。也就是说,这个选择并不是你当初就有的,但也是因为后来的一次偶然经历,你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。这样的选择,说得更彻底一点,就是没有什么让我们通过这个例子认识到,我们当下的每一个想法,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想法,都有一个过去的根源,所有的想法都不是我们自己的,所有的想法都是后天习得的。既然都是后天形成的,那么就都可以转化。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念头产生时看到它的根源,你就不会再有任何执着,也不会再有烦恼。能看清每个念头的根源就是智慧。有了智慧,就能心平气和,就能更好、更圆满地行善。

四、行善最快乐

我不知道你是否能切身感受到,做好事能带来快乐。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行善的经历。如果你对一个人做了好事,当你再次见到那个人时,你也会感到高兴。也许你会觉得他会报答你,你的心情会很稳定;相反,如果你做了坏事,当你再次见到这个人时,你会担心报复,你会感到不安和恐慌,就像我们常说的 "贼心不死"。佛教主张广结善缘,广结善缘可以获得快乐和自由。让别人快乐,自己也能快乐。行善使人快乐,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。想要成就一番事业,善缘必不可少。例如,在生意场上,有些人因为有足够的善缘而轻而易举;有些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善缘而总是亏损。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善缘,每个人都会躲着你,每个人都不愿意支持你,你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。有的人乐于布施,只要别人有需要,他就能尽力帮助别人。这种乐于施舍的人,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。从别人的角度来看,既然你乐于施舍,那么,每当我需要钱的时候,你就能够帮助我,我当然也愿意支持你发财。因为你有钱,所以我 平时,我们自己学佛,觉得学佛好,也劝别人学佛。那么,你能不能劝别人呢?这也要看你跟这个人的善缘够不够。如果两个人关系很好,就很容易劝说。如果你和他没有足够的善缘,他又抗拒你,恐怕你说得再对,道理讲得再好,他也不会听你的。劝人学佛如此,劝人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。善缘是成就一切的基础,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,都要靠善缘。在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,可以说也都有所成就,这也都离不开大家曾经积累的善缘。

普通人行善,可以成就事业;修行人行善,可以成就大道。对于修行人来说,行善也是修行。佛教是善法。通过修行佛法,广结善缘,与广大众生结善缘,在此基础上,自己的心就能与众生打成一片。积福积德,大道易成。

V. 从现在做起,从小事做起

俗话说:"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"。不要认为这善事小,就不去理会,不去做。善事虽小,却能显示出你的心灵,显示出你的喜悦心灵,表达出你的喜悦心灵,也能感染他人,让他人喜悦。我们行善,应该从小事做起,在日常生活中,时时刻刻,只要有这样的机会,就应该去实施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,遇到各种各样的外在环境,在这样的环境中,我们有时可能会有善念,有时可能会不注意,偶尔会有恶念。心存善念,自己的内心就会温暖喜悦;心存恶念,无论经历与否,都会有不快乐的心境。我们在平时要注意时常培养善念,忏悔恶念。善念起时,当下落实。当恶念产生时,要从根源上忏悔。正如我之前所说,任何念头都有它的根源,也就是过去形成的污垢种子,通过忏悔,这个污垢种子就会转变,这个恶念就不会再出现。

六、行菩萨道,自利利他

这个问题是关于佛教修行的。佛教所倡导的,所宣扬的,是自利利他的修行。佛教所讲的自利利他是同时完成的,自他不是对立的,自他是一体的。我们平时讨论问题的时候,往往是对立地看问题,好像对别人有利,对自己没有好处。但在佛教里不是这样的,自他是一个整体,佛教里所有的修行方法、所有的法门、所有的具体实施方法,都是从自他这个整体出发的,都是从宇宙万物这个整体出发的。我们普通人习惯于把事物对立起来看,佛教是整体性的,是整体同时受益。我们的师父净慧长老提倡 "生活禅",教我们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。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,不可分割。所谓 "修行",简单地说,就是调和身心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调和身心;在行善中,我们调和身心。在行善的过程中,如果我们遇到了烦恼,一定要能够降伏烦恼,这样才能行善。善行是逐步完善的,修养也是逐步完善的。

"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四个字。所谓 "诸恶莫作",就是凡是对众生不利的事情都可以归为 "诸恶",坚决不做。换句话说,就是不恼怒、不扰乱众生,这样才能安定身心。"利乐有情 "就是要做对众生有益的事,这样才能增长智慧。"自净其意 "是指做一切善事不执着、不执着,行善不求回报。如果念念不忘自己做过的善事,等待别人的回报,那就不清净了。所以,不要做一切恶事,做一切善事,还要净化自己的心灵,做到心灵纯净。最后一句话,"这些都是诸佛的教诲",这些都是诸佛的教诲。我们平时,要在生活中落实这四句话。

变世界:明勇法师的善行之旅与成就

金刚经》也说:"以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" 我们来看第一句,"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",这句话就是,不要执着有一个 "我 "在。当我们行善时,要放下行善的自我。做了好事,如果总是念念不忘,放不下,总觉得是 "我 "做的,多么伟大,这就是执着于 "我";"无我",就是不执着于 "我";"无我",就是不执着于 "我"。"不执人",即不执着于人在,也就是不执着于行善的对象,做了善事之后,如果总觉得自己是在为某某做好事,他要回报我,要感谢我,要记住我为他做了这件事,这又是执着于 "人 "在;"无众生 "即不执着于有众生的存在。从佛教的角度看,行善的对象不仅是人,还有其他众生。为了利益众生,我们不仅要对人行善,也要对其他众生行善。"无寿者 "是指我们不应该执着于生命的阶段,应该在生生世世中行善,利益一切众生。我们常说的 "不执着",是指在行善时,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痕迹。第二句是 "修一切善法"。一切善法是指一切能够利益众生的法,使众生能够得到究竟的利益,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。而是要让他们在未来的任何时候,甚至尽可能远的未来,在任何时间点上都能得到这种利益,这是从时间上来说的;从广度上来说,就是不能为了这个人的利益而损害其他众生的利益,而是要圆满地照顾到所有众生的利益。这样的善法才是真正圆满的善法,才是无漏的善法。

"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",即是如是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。"菩提璎珞三藐三菩提 "是梵语,翻译过来就是 "无上正等正觉",也就是佛果。若能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法,即可证得佛果。佛果就是涅槃极乐,也就是究竟极乐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来源 | 佛经大全 | 放生流程 | 佛法僧宝 | 放生回向 | 佛教故事 | 放生的好处 | 佛教修行 | 放生功德

Copyright 2019-2030 智慧放生 放生仪轨_最简单有效的放生仪轨_放生仪轨详解_放生感应_智慧放生官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