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放生来源 佛经大全 放生流程 佛法僧宝 放生回向 佛教故事 放生的好 佛教修行 放生功德

佛法僧宝

虚云禅林石家庄:禅七讲座第六讲,如何理智地迎接生命的终点

来源:http://www.surpang.com 作者:智慧放生官网 发布时间:2024-04-23
摘要:当每个人都想回家,视死如归的时候,我们心中的包袱就会一下子放下,对死亡就不会恐惧,而是会很快乐地接受它、面对它。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不敢正确面对死亡,说明他的学佛还没

讲座 6 正确面对死亡

(2009年12月6日晚)

各位善知识

好景不长,好花不常开,七日转瞬过。时光荏苒,世事无常,人生短暂,这一切都说明了世间万物的有限性。另一方面,我们人类的妄想和人类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。虽然不能说是无限,但作为一个迷失的人,就其主观意志而言,其欲望确实是无限的,所谓欲望是无止境的。

万物有限,而人的欲望却是无穷无尽的,这就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。人生就在这样的矛盾之中,挣扎一生,始终无法实现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仍然觉得自己有很多愿望和欲望没有实现。即使身患绝症,也要与疾病和死亡抗争。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欲望,有无尽的欲望,就有无尽的烦恼和无尽的痛苦。这些痛苦从何而来?就是不能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有限性,不能认识到人生有生老病死,万事万物有生、住、变、灭,这个世界有形成、住、灭、空,一切都是有限的、无常的。

对于我们人类来说,在我们的一生中,或者说在生命的流程中,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朋友大致有两个。一个是良知。无论我们做了多少恶,偶尔也会有一点点良知,这一点点良知就是佛性,就是我们成佛的可能性。即使一个人做了很多恶,只要他想转变,还是有可能的。它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伴侣,一旦我们彻底觉悟,这一点点良知就会转化,成为清净的法身佛、圆满的报身佛、千百亿化身佛。如果没有转化,没有觉悟,那就只是一点点良知。

另一个朋友是生死。在我们生命的这个阶段,从我们的业识进入母胎的那一刻起,就意味着生,也意味着死,生与死总是同时存在。有一些小生命在母亲的子宫里就结束了。有生就有死,死总是伴随着生,相互依存,寸步不离。虽然从生命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,生、老、病、死似乎是最后一个阶段,但实际上,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,它们是我们生命中相依为命的好朋友,永远不分彼此。

只要我们拥有生命,就同时存在死亡。在我们生命成长、发展和衰老的过程中,死亡、无常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。因为人的生命,一方面有其局限性,另一方面也有其脆弱性。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意外死亡随时可能发生。如果我们不小心触电,死神就会把我们接走;在高速公路上、在大街上、坐在汽车里、走在路上、遭遇车祸,都有可能导致死亡。如果死亡不存在于任何时候,不时刻伴随着我们,那么就不可能发生车祸或死亡,但这是不可能的,生命是极其脆弱的,死亡是随时存在的。

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?第一条就是不要抗拒。不要幻想都能像宝掌和尚一样活到1072岁,那毕竟是偶然的事情,不是必然的,自古以来,有史料记载出现的宝掌和尚只有一个。人生自古谁无死。人本来就有一死,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,我们必须认清这个规律,万法无常,包括我们的生命,也是无常的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死,活到一千多岁,这个世界就完了,这个社会怎么发展,人类就会把地球压垮。所以,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,是不可抗拒的。

当我们患病时,当我们面临死亡时,往往总会有人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与病魔抗争,从死亡......。这一切都是梦,怎么可能呢?越是抗争,自己越是痛苦,永远得不到胜利,总是以失败告终。与其徒增痛苦,不如顺其自然。热爱生命、珍惜生命是必要的,没有必要抗拒死亡,更没有必要与死亡抗争。想把死亡拒之门外,是做不到的。只有换一种方式,善待死亡,善待这个与我们生命相伴的好朋友,学会正确面对它。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,把死亡看成是回家,带着喜悦、兴奋和期待的心情回家,那该多好。当每个人都想回家,视死如归的时候,我们心中的包袱就会一下子放下,对死亡就不会恐惧,而是会很快乐地接受它、面对它。

我们在座的许多人都是老年人,死亡向我们发出了回家的邀请。我们要欣然接受,要像回家一样看待死亡。农村有句俗话:死了回老家。有些人骂人也是这么说的:你不老实,我就送你回老家。意思就是打死你。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知道,抗拒死亡是一种痛苦,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,所以我们不应该与死亡对立,应该顺应这种自然规律。

"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。我佛,大沙门,常作是说"。生,随业而来,随业而去,死,随业而灭,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?世间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?生为千万心蹉跎,死为千万手空空。"万般皆不去,唯有业随身"。只要我们正确面对死亡,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。宣化上人临终时说:"我从虚空来,现在要回到虚空去。多么潇洒!此时他知道,人也是空,法也是空,人空、法空是大智慧的显现,是生死的解脱。

四祖是如何教导我们面对死亡的呢?就是要空心,把心空掉,把对死亡的恐惧空掉,把对生死的恐惧心理空掉。这就是人空,其次是心空,然后是空空。连想空的心理状态也要空,这就是法空。这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,人法空,解脱就在其中。学佛就要学会这个本事,就是看破死亡,善待死亡。如果没有这种正确面对死亡的本领,就会痛苦不堪!

为了正确面对死亡,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,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--不要老是打妄想:我还能活多久--不要打这个妄想。无常的生老病死并不如我们所愿,它们来去自如,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?主观上,我们要有这样的想法:它来去无踪,没有任何留恋。活那么久有什么意义?给社会增加负担,给家庭带来麻烦,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。

但是,我们也要珍惜生命,不要放弃今生,顺其自然。活着的时候,我们要健健康康地活着,要离开的时候,我们要高高兴兴地回去,视死如归。不管我们是回到极乐世界,还是回到虚空,回到药师佛身边,或者如果你有意愿,回到地狱,那就更好了,为了众生。不过,这里有个前提,你得有毅力,你有毅力才敢说这句话,还是回地狱吧,如果你没有毅力支撑,就不要说这句话了。

虚云禅林石家庄:禅七讲座第六讲,如何理智地迎接生命的终点

记住我说的话,健康地活着,一旦无常来临,就开开心心地回去。正确面对死亡,死亡是无法逃避的。

如果一个学佛的人不敢正确面对死亡,说明他的学佛还没有触及到边缘。我们每天都在念无常。无常不是开玩笑,无常就是人要死了,万事万物从有到无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。无常是好事,死亡也是好事,为什么呢?世间万物的发展离不开无常,如果人不是无常,就不会有变化。我们今生的生命质量并不好,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我们的正命和依命有很多缺陷。我们无常之后,再回到人间,也许我们的依报生命会更庄严,正报生命的质量会更高,这不也是一种发展吗?所以,学佛的最终体现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命,如何面对死亡,如何面对逝去的事实。把自己的问题真正看透,看透了,就彻底放下了。彻底放下,就会彻底自在--大自在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来源 | 佛经大全 | 放生流程 | 佛法僧宝 | 放生回向 | 佛教故事 | 放生的好处 | 佛教修行 | 放生功德

Copyright 2019-2030 智慧放生 放生仪轨_最简单有效的放生仪轨_放生仪轨详解_放生感应_智慧放生官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